輸入圖形碼
當前位置:政策資訊 - 政策新聞
據深科信統計,截至2022年1月,廣東累計培育了270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和42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2021年,廣東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5.9萬億元,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廣東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連續31年居全國第一,累計推動超2.1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62.5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5G基站數、光纖用戶數、智能終端、4K電視產量等均居全國前列。
預制菜正在出圈,廣東迅速出手全力促進預制菜產業的發展。推進預制菜全產業鏈融合化、全流程標準化、全環節品質化,形成一批高品質粵菜預制菜產業“灣區標準”。
廣東省科技廳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有關精神,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制定出臺《若干措施》,力爭為全省下半年實現經濟“穩中向好”貢獻“科技力量”。
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戰略部署,把數字經濟作為引領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9-2021年,我省3批共429家企業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居于全國第二;遴選認定省專精特新企業2704家;同時,引導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湛江、韶關、珠海、中山、汕頭等地市相繼開展了市級專精特新企業認定培育工作,逐步建立起部省市聯動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大會還透露了一組最新數據:2021年,廣東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5.9萬億元,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廣東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連續31年居全國第一,累計推動超2.1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62.5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5G基站數、光纖用戶數、智能終端、4K電視產量等均居全國前列。
在廣州、深圳、珠海、反正就是珠三角地區的,申請的是海外博士后引進項目,每年30萬,兩年加起來就是60萬,出站后選擇在廣東省落戶的,還有40萬的安家費,分三年發放。
所謂服務型制造,是指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產業形態,也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我國提出,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6月13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專場新聞發布會。據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吳紅介紹,目前全省以發展工業為主的高新區、經開區、省產業園、綜合保稅區等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共161個,其中,“一核”園區71個、“一帶”東西兩翼園區50個、“一區”園區40個。
堅持以創新引領和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廣東強芯”工程、核心軟件攻關工程,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完善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推動廣東產業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立起來強起來,為廣東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作出積極貢獻。
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數據近年來,廣東持續推動落實落細系列優惠政策,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從資金方面,省財政“十四五”期間將拿出500億元的資金支持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廣東還將對投資50億元以上重大制造業項目給予專門的獎勵和政策。
2021年,廣東全省高企總量超6萬家,相比2017年接近翻番,連續六年全國第一,2021年廣東高企營業收入總額超10萬億元、出口總額約2萬億元,成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力量,超5萬家高企分布在我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成為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重要力量。
2021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從2017年的234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超38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61%提高到3.14%;全省研發人員突破110萬人;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2021年,廣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知識產權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知識產權工作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先行示范省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欄目導航
當前可申報項目
19天后截止
3個月后截止
29天后截止
3個月后截止
11個月后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