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鵬新區管理委員會印發《大鵬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新區“十四五”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做出前瞻部署。
編制背景:
隨著各級“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雙區”建設的穩步推進,以及深圳市“20+8”產業集群的落地布局,大鵬新區被賦予更明確的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在新機遇、新背景下,新區將堅持“生態立區、經濟強區、福民興區”,奮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標桿,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努力成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打造可持續發展先鋒中的重要支撐。
編制原則:
大鵬新區產業空間有限,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圍繞“聚焦、融合、協同”三大原則,推動新區具備比較優勢的新能源、生物、海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細分領域或環節融合發展,破解資源不足和多產業共存的矛盾,推動產業間要素相互流動,同時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海陸資源綜合利用的向海發展思路,加強區域協同,爭取政策、資源、制度向新區傾斜。
主要內容:
《規劃》包括發展基礎、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空間布局以及保障措施共五方面。
其中“十四五”發展目標定位為:三區一基地,即:全球海洋產業創新集中承載區、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療先鋒區、國家級濱海新能源產業基地、東部濱海特色數字經濟應用體驗區。
主要任務則明確了大鵬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體系:海洋經濟、生物醫藥、綠色低碳(新能源)、數字經濟(數字化應用)。根據新區四大產業現狀的發展基礎,按照“強化創新基礎、完善產業鏈生態、推動產業融合創新及提升產業影響力”的邏輯制定各產業發展策略。
空間布局結合深圳市目前的大片區發展模式,對接大鵬新區“十四五”規劃綱要“三城、三灣、一區、多點聯動”整體空間格局下,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軸、一帶、三灣”,形成“產、城、?!比诤系漠a業空間格局。
一軸:深圳東部向海創新發展軸。沿深惠城際大鵬支線沿線布局,內接坪西路,外連坪葵路,構建串聯大鵬和坪山、龍崗等東部主要區域核心節點及片區的“向海創新發展軸”。
一帶:綠色能源產業帶。串聯下洞、下沙、迭福、新大等重要油氣、LNG等重要能源項目及龍歧灣北部海岸沿線帶兩大核電項目。
三灣:壩光科學創新灣,分布在壩光灣,重點布局生命健康、生物醫學工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洋科考等海洋、生物領域,推動海洋、生物相關細分領域創新發展同時探索海洋、生物領域融合創新;龍岐海洋經濟灣,分布在環龍岐灣海岸沿線,重點布局海洋科研、教育、海洋智能裝備、海洋生物醫藥、濱海旅游等“海洋+”產業領域;濱海數字創意經濟灣,分布在大鵬灣沿線,主要布局數字創意、數字文旅相關細分領域。
重點項目:
深圳樂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總用地面積9.64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超過16.01萬平方米。將建設科學研究中心與科技項目引進轉化中心,構建集“研、學、產、用”為一體的綜合產業發展模式。
藍韻醫療和藍韻影像項目:項目定位為全球醫療器械醫學影像產品研發、生產、培訓基地,圍繞醫療器械產業鏈布局,以醫學影像為技術核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轉化全球最新醫療科技,實現醫學影像技術領域形成創新研發、精益生產、產業協同的現代化生物科技園。
深圳國際農業食品創新中心:設立食品科學相關6個研究中心,聯合歐盟食品安全參考實驗室、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等共建食品參考實驗室、國際食品政策智庫、深圳國際食品谷聯盟3個支撐平臺。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的基礎科研實力和其高效的跨學科研發組織能力,引入和整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在食品、營養領域的優勢科研力量,組建基礎研發團隊,探索食品科研及應用。
國家深??瓶贾行模航ㄔO海上科考裝備及試驗平臺、工程技術研發平臺、科學與實驗研究平臺、產業發展與促進平臺、配套基礎設施等。積極引進知名涉海企業總部、研發中心,推動建設海洋科技創新載體,不斷健全海洋科技創新體系。
深圳海洋大學:高標準、高起點、高規格建設深圳海洋大學,探索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機制,建立全球海洋智庫與科教融合發展的模式。構建全市領先的海洋科教新勢能,深度挖掘新區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建立以現代海洋科教為引領的海洋產業創新體系。
LNG走廊:大鵬新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能源重鎮”,“十四五”期間將深度謀劃打造“LNG產業走廊”,同時引導上下游“專精特新”企業和服務業企業加強與能源企業的對接,推動清潔能源服務業發展,擴大清潔能源產業鏈,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深圳東部電廠二期,建設2臺9H級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中石油深圳LNG應急調峰站,建設300萬噸/年的LNG應急調峰站;深圳市天然氣儲備與調峰庫二期擴建,新建2座LNG儲罐,配套擴建LNG接卸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