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廣東省委會:
你們提出的《關于大力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第20220088號)提案收悉。經綜合省政府辦公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自然資源廳、市場監管局、統計局等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我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發展主要工作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要求:“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辦法,打出了政策“組合拳”,加大引導培育力度,全省上下形成了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良好氛圍。
(一)建立政策體系,營造良好環境
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遴選辦法》《廣東省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助企25條”)等政策文件,營造“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良好環境。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我廳充分調研了解企業訴求,聽取有關行業協會和專家意見。比如今年在制定“助企25條”時,我廳會同有關單位組成聯合調研組,分赴廣州、佛山、東莞等9個地市實地調研,并召開企業、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座談會,總計調研120多家企業,深入了解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面臨的主要困難和訴求,在充分聽取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從降成本、幫助企業開拓市場、加大融資力度、解決緊缺人才等方面出臺政策舉措,獲得企業廣泛好評。同時,我廳積極引導各市結合實際情況,加大扶持力度,廣州、深圳、惠州、清遠、湛江等地市相繼出臺了扶持政策。
(二)梯度培育,建立起部省市聯動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2019-2021年,我省3批共429家企業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居于全國第二;遴選認定省專精特新企業2704家;同時,引導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湛江、韶關、珠海、中山、汕頭等地市相繼開展了市級專精特新企業認定培育工作,逐步建立起部省市聯動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三)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財政資金扶持力度
2021年中央財政共下達1.21億元資金支持兩批58家重點“小巨人”企業,主要用于企業的創新和研發投入,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與行業龍頭企業協同創新、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支持企業加快上市步伐,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2020-2022年,省財政安排資金3.42億元,對專精特新等企業在商業銀行貸款進行貼息,貼息比例達到10%左右。通過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引導,加快培育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企業。目前,我廳正在制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獎補政策,對國家新認定的“小巨人”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推動提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和質量。
(四)強化對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助推企業上市掛牌融資。2021年2月,我廳會同廣東證監局、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在全國首推《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掛牌上市融資服務方案》,按照“發現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上市一批”工作思路,建立企業上市梯度培育庫,實行動態管理,提供全程免費培訓,利用上交所、深交所、全國股轉公司平臺,力爭5年推動300家中小企業掛牌上市融資。目前已初步形成企業梯度培育庫,入庫企業194家,截至2022年4月,已有31家“專精特新”企業成功上市。
二是加強政銀合作。2019年5月,我廳聯合省中行推出《助力專精特新企業融資服務實施方案》,向專精特新及“小巨人”企業推出專屬融資服務,截至2022年5月底,累計為10460戶(次)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授信總量670.78億元。近期,再次聯合省中行推出《深化“專精特新”企業融資服務行動計劃》,與省建行推出《“專精特新”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同時還推動浦發、中信、浙商等銀行機構為專精特新企業推出專屬融資服務。
三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2015年起,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融資機制的若干意見》(粵府〔2015〕66號),通過省財政出資支持各地市建立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引導全省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目前,全省共有19個地市(不含深圳)及29個縣區設立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各級財政資金到位約27億元,其中省財政出資8.3億元支持了16個地市、28個縣區。截至2022年3月底,全省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累計幫助6.7萬家(次)企業獲得貸款2021.55億元。
四是開展股權融資對接。為滿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股權融資需求,加快我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步伐,我廳聯合廣東證監局擬定了《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股權融資對接專項行動方案》(正在報批中),計劃從2022年起連續5年為我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股權融資需求提供對接服務,通過定期摸查需求、匹配投資機構、開展對接活動、適時開展評估等方式,拓寬“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股權融資渠道,形成聚焦“專精特新”企業股權投融資共生共長共贏態勢。
(五)幫助企業宣傳,助推市場開拓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向央媒省媒積極推薦,《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廣東衛視》等主要媒體專題報道我省專精特新企業。
二是推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加全國論壇展會等活動,全國專精特新企業高峰論壇。第十七屆中博會設置了專精特新展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總參展企業數量的80%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40%以上。
三是舉辦專精特新新品發布會。2019-2021年,通過中博會、互聯網等平臺,舉辦了7場專精特新新品發布會,發布專精特新企業新品126個,網上直播在線觀看人數超千萬次,掀起了對專精特新的關注熱潮,打造了專精特新品牌,進一步幫助專精特新企業樹新品拓市場。
(六)采取多種形式,提供人才支撐
一是實施新粵商培訓工程,優先安排“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免費參加新粵商高級研修班培訓。2020年至今共為34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培訓服務,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和智力保障,打造與制造強省相適應的中小企業人才支撐體系。
二是舉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校園招聘會,共組織1500家企業與近3萬名大學生對接。開展直播帶崗助“六穩”招聘系列活動,助力“專精特新”等企業實現人才供需對接。2021年共收到參與活動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42家,以集中直播和走訪地市直播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70場招聘活動,為廣大求職者提供了2.2萬多個就業崗位,吸引在線觀看人數高達1800萬人次,促成簽約意向人數5328人,取得顯著的社會實效。
三是助力“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對接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在有關產業人才專項中融入“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人才需求導向和條件指標。對承擔國家和省重大項目的國家級“單項冠軍”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探索擇優賦予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揭榜掛帥”或自主舉薦名額。
(七)推動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降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用地成本
進一步落實《關于印發<廣東省先進制造業項目計劃指標預支管理辦法>的通知》(粵自然函〔2021〕628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若干措施的通知》(粵辦函〔2021〕226號)要求,統籌安排建設用地需求,做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保障,增加工業廠房有效供給,平抑市場租金價格,降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用地成本,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八)“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一是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暨廣東省大型骨干企業與中小企業對接活動,2021年分別在廣州、佛山、東莞等地組織9場活動,推進大型骨干企業與中小企業合作對接,支持集群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增強產業鏈韌性,努力實現全產業鏈協調推進。
二是結合戰略性產業集群產業圖譜構建優質企業圖譜,跟蹤監測優質企業培育發展情況,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為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推動優質企業通過產業紐帶、上下游配套、分工協作和技術擴散等,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
三是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門印發了《關于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022-2025年)的通知》,推動大企業加強引領帶動,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下一步,省工業和信息廳將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完善我省貫徹落實工作方案,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持和宣傳引導,促進大中小企業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等全面融通。
(九)加大公共服務支撐力度
一是開展“專精特新萬企行”活動,采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為每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配備一名服務專員,送服務上門,送政策上門,一企一策,精準培育。2022年底前,為每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至少解決1項困難,并建立服務臺賬。
二是開展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建設。目前我省共有43個國家級、158個省級示范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咨詢、培訓、技術檢測、創業、融資等方面服務。2021年爭取到2800萬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五所”等19家示范平臺,重點為國家級“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政策咨詢、人才培訓、創新和技術、數字化賦能等服務,對重點“小巨人”企業開展“一對一”服務。
三是通過“粵商通”平臺收集企業訴求、推送配套政策、發布行業重大項目合作機會、促成供需對接等方面提供渠道。推動各地、各部門涉企服務碼加強與“粵商碼”的融合。推動“粵商碼”免證辦服務,實現政務服務大廳從預約、取號、辦事、取件的全流程“碼上辦”“一碼通辦”,降低企業辦證成本。
四是加強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加大競爭執法力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大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力度,大力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加強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合法保障中小企業平等獲取生產要素和政策支持,保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創造活力。
二、下一步工作考慮
雖然我們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培育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小巨人”企業數量還低于浙江,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力度仍不夠等。結合提案所提出的不足和建議,針對前期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我廳將會同省直有關部門認真謀劃,重點從財政資金扶持、融資支持、人才支撐、公共服務等方面探索具廣東特色的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下來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扶持力度。
(一)進一步加大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作力度,完善培育體系。根據工信部出臺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正在制定實施細則,下一步將加大宣貫力度,組織開展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審核推薦、2022年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和創新性中小企業評價工作工作。繼續引導各地市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力度,完善培育體系,努力培育更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二)進一步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加大向粵東西北地區傾斜。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我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繼續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貼息政策,盡快出臺落實省財政對國家新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次性獎勵措施,同時引導地市出臺配套的扶持措施,形成國家、省級、地市多層次的財政獎補,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同時,充分考慮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加大對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的傾斜力度。
(三)進一步強化融資支持,緩解企業資金需求。繼續加強政銀合作推動間接融資,抓好“專精特新貸”“產業集群貸”專屬融資方案落實,引導銀行加大對專精特新等優質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鼓勵各市優化完善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對風險補償實施情況較好的地區給予獎勵,進一步緩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深化與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合作,持續推動《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掛牌上市融資服務方案》落實,同步協調投資機構推進專精特新企業股權融資對接專項行動,推動我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加快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步伐。
(四)進一步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揮專精特新企業在產業鏈中的支撐作用。一是充分發揮“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上下游中的生力軍作用,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穩步提升創新能力和成長性,專注于特定細分市場,在主營領域逐漸形成優勢和規模,為大企業、大項目提供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產品。二是支持大型企業尤其是“鏈主”企業通過產業紐帶、聚集孵化、上下游配套、分工協作等方式,把專精特新企業納入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三是引導高??蒲性核?、省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放共享儀器設備,提供開放性技術研發、產業技術支撐、法定資質檢測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共享產能資源,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
(五)進一步上線高頻涉企服務平臺,加大數據共享力度。圍繞企業的重點關切,讓更多高價值的服務事項進駐“粵商通”平臺,上線更多的惠企補貼項目或政策,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精準幫扶,讓更多的惠企政策直達企業,讓更多的補貼可以“掌上領”。推動政務數據共享開放提質增效,夯實數字政府基礎支撐能力。省政數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平臺建設和數據立法雙管齊下,研究起草《廣東省數據條例》,出臺《廣東省公共數據開放暫行辦法》《廣東省公共數據安全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持續提高省政務大數據中心數據歸集水平,縮短共享審批時間,提升數據共享效率,讓公共服務信息更全面、完整、透明,幫助中小企業把握產業、行業發展趨勢。
(六)進一步落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保障。一是落實《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若干措施的通知》(粵辦函〔2021〕226號)要求,加強對珠三角地區探索建設只租不售“產業保障房”的指導,增加工業廠房有效供給,平抑市場租金價格。二是聚焦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積極培育建設特色產業園,為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提供優質載體空間。2020年7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會同省科技廳、商務廳印發《關于推動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粵工信園區〔2020〕83號),提出實施園區主導產業培育提升計劃,對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集中度較高的工業園區加掛“特色產業園”牌子。通過培育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產業集中度高的特色產業園區,引導推動特色產業和專精特新企業集聚發展。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22年7月1日